农业资讯网-专业的农业资讯推广平台!
农业资讯网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农业产品 > 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

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

2022-06-09 来源:  阅读量:

作者:李福夺(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博士后)

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抓手。去年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《农业生产“三品一标”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的通知,将品牌打造提升到与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标准化生产同等高度,统一纳入农业绿色发展国家行动总体布局。未来,应以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,继续扩大农产品认证规模,深入实施品牌带动策略,提升品牌影响力,不断培育并壮大绿色农产品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,促进我国品牌强农战略有序稳健发展。

一、新时期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必要性

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当前,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新阶段。然而,农业部门资源利用强度持续偏高、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保持低位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,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。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,加快推进品牌强农,可以从需求端倒逼农业绿色发展向全要素保护、全区域修复、全链条供给、全方位支撑转变,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、废弃物资源化、产业模式生态化,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更合理配置,进而催生新业态、发展新模式、拓展新领域,带动乡村产业兴旺。

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改善农业供给结构的现实路径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,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、多元化特点。打造农产品品牌,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,减少低端无效供给,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,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。同时,品牌打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,提升农业的多功能价值,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。

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。当前,我国农业规模小、产业链条短,质量效益偏低,农业品牌杂而不亮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,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质量,树立我国农产品良好的国际形象,提升对外合作层次与开放水平;品牌打造还可以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,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增强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市场影响力。

二、大力拓宽我国农产品品牌打造的路径

当前,我国农产品品牌打造依旧面临诸多瓶颈,如农业生产品牌意识薄弱,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投入,导致市场竞争力差,产品辨识度较低;品牌层次不高、附加值少;品牌稳定性差、持续建设能力弱,制约了农产品品牌规模化的扩容;知名企业品牌多局限于本地,整体呈现出普通品牌多、知名品牌少,尤其是国际品牌稀缺的局面;品牌文化挖掘、研究和推广不够,使得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等等。对此,必须从以下方面大力拓宽我国农产品品牌打造的路径,助力农产品品牌打造。

以质量为核心,健全品牌标准化生产。品牌的核心是质量。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,进一步扩大绿色、有机、地理标志登记,保证优质农产品认证面积,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工作,贯彻落实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,推进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,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,促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,为提高品牌化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。

以区域品牌为主体,建立品牌联动机制。充分发挥区域品牌领头羊作用,实施品牌提升工程。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主体,要提高品牌、市场、质量和诚信意识,积极开展区域品牌经营管理,探索建立“公用品牌+企业品牌+产品品牌”经营机制,真正形成一批品牌叫得响、市场知名度高、发展潜力大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品牌。支持品牌主体之间开展多形式、多内容、多层次合作,实现多主体联合发展。

以品牌宣传为引领,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在网络媒体时代,既要充分用好产销对接会、品牌推介会等传统宣介渠道,也要积极借助各类网络媒体,采取新闻发布、专题报道、专栏节目、网上农展等多种形式,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,唱响一批品质过硬、产品突出、诚信经营的企业品牌。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,通过品牌推介活动、组织筹办品牌发布会等,鼓励地区、企业开展品牌营销创新。做好特色农产品海外营销,加快“走出去”,不断提升业界美誉度、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。

以市场开拓为导向,构建品牌营销体系。继续巩固拓展特色优质农产品高端市场,加强与大型批发市场、档口、农企等对接,开拓欧美、日韩等国际市场。要线上线下并重发力,大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、直销配送、社区新零售等新型营销模式,积极探索线上直播,利用好电商企业,进行经营消费的无缝对接。要推动品牌与二三产业相融合,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向加工产业延伸,支持现有精深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、扩能提升。

以授权管理为抓手,构建品牌保护机制。加强品牌授权使用和管理,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加快商标注册、“两品一标”认证等。组织开展品牌培育、品牌保护等知识培训,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品牌滥用、假冒所带来的严重后果,提高品牌意识保护和法制意识。加强与工商、质监等部门联系,健全完善打假协调机制,加大品牌打假和维权管理力度,加强举报、曝光和惩戒力度,切实维护品牌声誉和公众影响力。

来源: 光明网-学术频道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牧稻人功夫米 崇古法、尚自然、聚淳香 共享美味健康